曾經有一種“被”
是黎族進貢給歷代朝廷的
貢品之一
它不是蓋身保暖之物
而是黎漢交往的
“歷史證人”
本期《重生吧 文物》
帶你了解
黎族龍被“家族”
重生自述
大家好,我們是黎族龍被。我們龍被被稱為黎錦技藝中的“巔峰之作”。在我們“龍被家族”成員的身上,你可以看到很多漢族傳統(tǒng)的吉祥圖案,如龍、鳳、鯉魚等。從我們的身上,能窺見民族交流的一角。
海南省博物館藏的這件
清代黎族鯉魚躍龍門圖龍被
由三幅連綴而成
藍黑底
圖案由紅、白、紫、綠、黃等色線繡成
由連續(xù)寬帶回紋組成矩形畫框
框內由雙龍和魚躍龍門等組成主體圖案
框外飾有多種花卉紋樣
是不可多得的精品龍被
清代雙鳳朝陽日月增輝圖龍被
由三幅連綴而成
花紋圖案用黃、綠、褐、紅、白等彩線繡成
畫框中央為雙鳳朝陽
白兔口銜桂花,象征月亮
兩側為雙龍騰舞
底下為鯉魚躍龍門
框外輔有瓶(平)、鵪(安)和花卉紋樣
一級文物
清代黎族五龍出海圖龍被
花紋圖案用黃、藍、白、綠、褐等
彩色的絲線純手工繡成
↓點擊圖片查看它的故事↓
同樣在海南省博物館內
還有
明代黎族太極雙鳳圖龍被
……
這些龍被
歷經幾百年的時光
顏色依然鮮艷
彰顯出它們精良的質地
和精湛的制作工藝
龍被雖然有“龍”又有“被”
但并不是皇帝的被子
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一種織錦——
黎錦
一般用作傳統(tǒng)祭祀和裝飾
黎族織錦藝人展示龍被織繡場景。
龍被是黎族
紡、染、織、繡四大工藝中
難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
技術最高超的織錦工藝美術品
被贊嘆“光輝艷若云”
曾是黎族進貢給
歷代朝廷的貢品之一
海南省博物館內的龍被。
黎族傳統(tǒng)織錦刺繡紋樣
原始拙樸
具有豐富的寓意
黎錦上的動物紋。
黎錦上的植物紋。
龍被起源與黎錦的發(fā)展緊密相關
宋元時期
黎族棉紡織業(yè)十分發(fā)達
有黎幕、黎單等十幾種產品
龍被的傳統(tǒng)形制和制作工藝
就此沿襲發(fā)展而來
明朝后期
中國的航海技術發(fā)展很快
海南島和全國各地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
這一時期的龍被
明顯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
福祿壽圖、龍鳳呈祥圖等
漢族文化傳統(tǒng)紋樣
被融入龍被的裝飾中
可以說龍被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見證
明代“福祿壽”對聯(lián)紋森林圖龍被(局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藏
現(xiàn)今所見到的龍被
是在歷史長河中
多民族長期交往、交流、交融背景下
創(chuàng)造的紡織精品
龍被的材質、制作工藝、
形狀、色彩、圖案風格、內容等
在各時代都有不同
清代黎族八仙過海圖龍被。海南省博物館藏
明代黎族雙鳳紋龍被。海南省博物館藏
2006年
“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
被列入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黎錦及其所用的棉線。
由于部分原材料及其制作工藝難以為繼
龍被織繡傳承幾近斷層
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
曾瀕臨失傳
2009年,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
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經過多方努力,2019年
太極八卦麟鳳呈祥圖龍被被成功復制
還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
紡織技術規(guī)程
復制的太極八卦麟鳳呈祥圖龍被。
2024年12月5日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
第十九屆常會通過評審
決定將“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
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轉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轉名錄
意味著該非遺項目
經過保護、發(fā)展而壯大
存續(xù)力不斷增強
不再瀕臨滅絕
讓我們一起走進
海南省博物館
感受千年黎錦之美
感受一針一線之中蘊藏的
勃勃生機
“南溟之浩瀚,中有奇甸,方數千里。”在歷史的長河中,散落在海南各市縣的文化遺存十分豐富。海南發(fā)布聯(lián)合海南省博物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推出欄目《重生吧,文物》,將系統(tǒng)梳理海南文物家底資源,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內涵,通過生動活潑的展現(xiàn)形式,讓文物“重生”般“活”起來,帶領大家穿過歷史的迷霧,領略瓊州古今風韻。
來源:海南發(fā)布綜合海南省博物館、央視新聞、人民日報、海南日報、海南衛(wèi)視
原標題:重生吧 文物丨不用來蓋的“被”!它們曾是貢品……
責任編輯:吉訓偵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博
用微博掃一掃